去杠杆,这个词在近年来成为了全球尤其是中国金融界的热词。所谓“杠杆”,在经济学中一般指的是债务融资,即通过债务融资来放大投资,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。而“去杠杆”则是指通过降低负债率,减少债务风险,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。本文将从宏观视角解读国家去杠杆的内涵与意义,探讨去杠杆与金融稳定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。
自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,我国的去杠杆进程就拉开了序幕。2016年10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“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,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”。随后,去杠杆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,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。去杠杆不单指企业层面的降杠杆,还包括政府和居民层面的去杠杆。去杠杆是通过降低债务率来降低金融风险的过程,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。而稳定金融环境的目的,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因此去杠杆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。
从去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,去杠杆并不是简单地把杠杆压下去,而是让其降低到一个适度的水平。适度的杠杆比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,而过高的杠杆比例则会带来系统性风险。适度的杠杆是企业、政府、居民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债务融资的一种手段,可以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,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,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。但如果不加限制地使用杠杆,可能会导致企业和政府的债务负担过重,居民的消费能力受到抑制,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。
去杠杆通常有两种路径,一种是主动去杠杆,即通过政策调整减少债务和负债率;另一种是被动去杠杆,即通过经济衰退或债务重组等方式使债务自然减少。主动去杠杆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,包括但不限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、降低企业成本、优化企业债务结构、推动债务重组等。去杠杆过程中必须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防止债务危机引发经济衰退,这就需要政府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,优化金融体系结构,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。去杠杆过程中还必须注重稳定经济增长,防止去杠杆对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。这就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优化投资结构,扩大内需,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。
从国际经验来看,成功的去杠杆案例通常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复苏。例如,美国在次贷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去杠杆措施,经济逐渐恢复了活力。因此,去杠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。去杠杆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稳定的金融环境,而经济增长也为去杠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去杠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居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。